最近,一则关于“空中激活”的手机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许多消费者像陈海一样,认为自身买到了全新正品的手机,结果却发觉自己的设备存在激活日期异常。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售后服务,更让众多消费者深感不安。
什么是“空中激活”?简单来说,商家在销售手机之前,通过特殊的技术方法,在未拆封的情况下进行激活。这样的一个过程是通过应用程序与手机终端连接,假装正常激活,从而使手机在未实际出售的情况下显示为“已激活”。
“空中激活”现象已存在多年。商家们则暗示这是一种行业惯例,结果导致消费的人在享受手机保修期时,往往会发现了自己其实购买到的“新机”激活时间早于实际购买日期,意味着他们的售后权益缩水了。此外,消费者还可能遭遇虚假宣传和以旧充新的情况,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犯。
调查发现,在近期关于“空中激活”的投诉中,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已有近300条相关反馈。一位律师表示,商家在面临消费者咨询时,有义务真实告知手机的激活信息,若不告知则可能构成欺诈。更严重的是,涉及“空中激活”技术的从业人员,可能因其行为触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受到刑事惩罚。
例如,陈海在购买小米14 Ultra时,保修期提前结束了三个月,让他非常不满。康进则在仿制的OPPO K11x手机上遭遇了类似问题,激活时间也比购买时间早,这让他在享受售后保障时感到很困扰。
为何商家会如此“空中激活”?业内人士揭示,商家通过这一种方式可以提升销量、获取厂家补贴,同时规避区域销售限制。激活量被视为厂商有效销售数据的直观体现,这使得商家不惜采取这种不正当手段来完成业绩目标。
实际上,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,消费的人在网购手机时应格外谨慎。最好向商家索要备注手机串码的电子发票,以便在后期维权时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尽可能地选择线下渠道购买手机,这样不仅能验机,还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。
总之,消费的人在购买手机时要仔细阅读商品描述,关注激活信息,这样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。有人说,购买手机前多问一问,总胜过事后维权。记住这一点,或许就能在这个互联网消费时代里,保护好自己的权益!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